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342

熱門小說推薦

倒是醫館的掌櫃兼唯一的坐堂大夫錢志新很擔心,神色凝重地看著大門口。

別誤會,他不是擔心沒有客人上門,恰恰相反,他很擔心會有生意上門,正暗中唸叨著,少來少來,最好別來。

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掌櫃,居然不想要鋪子裡的生意好,還想不想幹啦?

錢志新這樣擔心,自然是有原因的。

前兩天,錢志新問姜荷蓮子,診費和藥錢應該怎麼定,是依照府城裡頭的市價呢,還是降低半成。畢竟醫館位於城外,地點又有些偏,這要是和城裡一個價,恐怕沒法兒吸引客人上門。

結果姜荷蓮子說,全部減半,要是遇上有難處的,可以再減,乃至不收錢,這個度由他來把握。

全部減半?錢志新聽了這話就蒙了,後面的話壓根兒沒聽進去。

藥錢還好說,錢志新是知道的,自家走了蘇記的門路,弄來的藥材進價很低。這要是按照市價的一半出售,除去一小部分珍貴稀缺藥材,大部分藥材都不至於折本。

可診費減半,這恐怕不行吧。自家主要給人正骨以及處理各種外科疾患,賺的就是手藝錢也就是診費,要是診費減半,自家還賺什麼。

醫館開在這兒,什麼都要花錢。不提別的,他們一家三口的月錢,還有那十幾個徒弟的吃用,加起來就是一筆很大的挑費。要是不能從藥錢和診費裡賺到錢,肯定會虧得底兒掉。

姜荷蓮子就告訴錢志新,虧本就虧本,她家虧得起,讓他不要擔心,只管按她所說的去做。此外,要是接待的病人夠多,她還給他漲月錢。

東家在城裡開了一家日進斗金的春華堂和若干綢緞莊、胭脂鋪和香料坊,隱約聽說東家手裡還有其它極為賺錢的營生,絕對不差錢。錢志新一點兒都不擔心東家會因為醫館虧本就拖欠自己的月錢,他相信東家,東家說做得好給他漲月錢,就一定會漲。

只是這樣積極地做虧本買賣,真的好嗎?

雖說上門的病人多了,他就能漲月錢了,可病人越多,自家醫館虧得越多。一想到這兒,他就腦仁子疼。

儘管姜荷蓮子家的醫館門可羅雀,可她家的鋪面位於街尾,附近的鋪面裡十家有九家的門是關著的,由於對比鮮明,開著門的醫館還是很引人注目的。再加上,先前醫館門口放了好長時間的鞭炮,引來了不少附近的住戶前來看熱鬧。

這一帶的產業都是屬於趙四孃家的,由於這些產業位置偏、租期短,很少有住戶是為了做生意租用的,大多是貪圖租金便宜,租下來暫住的。許家人就是如此。

不過,姜荷蓮子很有想法。她見招租不利,就和趙三娘說,別人不來租房子做生意,那咱就自己做。

依照南城外的情況來看,肯定不能做那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買賣,只能走最接地氣的路子。

於是,姜荷蓮子首先在街頭開了一家布莊,綾羅綢緞當然是不賣的,就連細布也上架不多,幾乎全是些土布。

這些土布全部出自姜荷蓮子家的織布坊,由改進後的織布機織就,綿密結實,極為耐用,再由她家的染坊一染,色彩多樣,經水不褪,絕對是土布中的上上之選。

布本就是好布,姜荷蓮子又施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綜合起來,價效比極高。也就是布莊偏了些,沒幾個人知道,生意才會一直不溫不火。不過,漸漸有了些回頭客,那些回頭客還介紹了別人過來買。這樣一來,最近布莊的生意好了不少。

光開布莊還不夠,她還了在附近開了一家客棧。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開客棧了,早幾個月前她就在城裡開了一家。

第一家客棧是怎麼來的呢?

說來話長。原來幾個月前趙三娘清點家財時發現,趙四娘這個不靠譜的,她用製糖方從蘇記手裡換來幾間鋪面後,居然漏了一間一直沒有做安排,就那麼白白的閒置著。那可是熱門地段的旺鋪,還是總共三層帶花園的小樓,哪怕不拿來做生意,就是租給人家也是一筆很大的進項,白放了半年,那得白瞎了多少銀錢?幸而趙四娘不在家,不然她非得被趙三娘罵個狗血噴頭。

這樣的鋪子拿來做生意自然是最好的。可那段時間趙三娘忙著接手家中生意,根本沒精力再開新鋪子,就打算把鋪子租出去。姜荷蓮子聽說後,直接說租就租我吧,趙三娘自然欣然答應。家人都以為姜荷蓮子想要再開第二家春華堂,沒想到她拿去開了客棧。別看姜荷蓮子初涉這個行業,可她把客棧經營得相當不錯。

這一次在南城外開第二家客棧,她只是從第一家客棧裡抽調了幾個夥計過來,先前的經營方式全部推翻。這家客棧裡別說上房了,就連普通客房都沒有,清一色的大通鋪。除了提供熱水外,要啥啥沒有。不過因為每晚只收三文錢,還是吸引了一些外地的碼頭工人前來居住。

正文 第二百九十章 上門道謝

姜荷蓮子不光自己在這裡開鋪子,還勸趙三娘也一起來開。

趙四孃家最擅長做什麼生意?毫無疑問,當然是吃食生意。

靠吃食生意起家的趙四孃家做起這門生意來自有一套,他們家把吃食鋪子開遍了府城及其周邊一帶不說,還根據客人定位的不同,將吃食鋪子分成了若干個品牌。

趙三娘見姜荷蓮子開的布莊和客棧都那麼接地氣,她就有樣學樣,把自家的福源飯食和薯來寶照搬了過來。

福源飯食是廉價快餐店,裡面的菜最便宜的只要一文錢。薯來寶更狠,裡面全是以番薯為原料製成的吃食,其中烤番薯一文錢兩個,堂食的話還送一碗番薯甜湯,真正做到了一文錢管飽。

這樣的鋪子開在大通鋪旁邊,生意自然不會太差。

趙三娘看衣食住都齊活了,想著索性湊個整,就把行也包了。於是,她就開了間車馬行。

趙四孃家有木器店,店裡不乏技藝高超的工匠,做幾輛車自然是不在話下。

她家還在城外有好幾處養殖場,由於興辦養殖場的念頭最初源於姜氏想要養豬,就一直以飼養肉豬為主。後來甜品鋪子裡需要用到大量牛奶,就開始養起了牛。不過,那些牛主要用來產奶,拉車恐怕不行。一直到不久前,她家才開始養起了馬騾驢,雖說時日尚淺,未成氣候,可幾頭拉車的牲口肯定還是拿得出來的。

雖然前來租車的客人加起來總共也沒幾個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