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萊塢受到了反壟斷法的制裁,還有電視的普及導致的觀眾分流,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和衝擊,陷入了長期的低迷之中。
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反叛、抗議、反文化、反傳統的崇尚極致個人主義的嬉皮士運動。
一大批新的“嬉皮士”導演在七十年代逐漸地冒了出來,科波拉、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伍迪·艾倫、馬丁·斯科塞斯、伊斯特伍德……他們對過去的那種“社會塑造大敘事”的型別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逐漸變成了今天的好萊塢。
所謂的社會塑造大敘事,就是指拍電影時候的關注角度。
比如拍一部戰爭片,用“社會塑造大敘事”的角度來拍,就是一群在大後方喝著茶跳著舞開著會的軍事家們,對著軍事地圖一頓地討論、分析,展現出他們決策於千里之外的高瞻遠矚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氣概。
然後,他們定下戰略計劃。
戰爭開始。
這個過程不必拍得太細節,因為前線計程車兵都是工具,都是後方軍事家們揮斥方遒的棋子。只要後方軍事戰術設計得當,前線戰場就可以成功。
連大名鼎鼎的軍事傳記《巴頓將軍》都是這種拍法。
後來就不一樣了,開始關注小人物了,變得個人主義了。在戰爭片裡,沒人再去關心後方大人物的英明決策了,而是關注前線浴血奮戰的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他們才是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贏取了戰爭勝利的最大犧牲品,最有名的代表作當數《拯救大兵瑞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