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反粒子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先說個《列子》裡的老故事,或許叫寓言更恰當些。其實,寓言就是下潛了深度的故事。

背景是戰國初年,故事的因起是一位陝西人,依當年的身份叫秦人。秦人姓逢,逢家有個兒子小時候是神童,早慧。但長大以後卻患了“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小逄得的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病,是思想病。老逢很著急,打聽到魯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君子”,是專治這種病的行家(故事裡沒有明說,估計指孔子),就帶著小逄出國看病。途經陳國時偶遇老子,有病亂投醫,先請老子給瞧瞧。老逢這個人身份不低,至少是重量級公務員,可以隨時隨地約見大腕級文化人。

老子瞭解了小逄的情況後,對老逢說了一通別開生面的話,對今天極富啟示。老子開門見山講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詰問老逢,你憑什麼判斷這種情況是病呢?如今天下普遍“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這句話很厲害,如果是病,也是社會流行病,是通病。如果不是人病,那一定是社會病了。如同今天評判社會百態的那句話:價值觀混亂,導致社會認識底線和道德底線下行。

老子講的第二層意思是:一個人價值觀迷惘了,對一個家庭不算什麼。一個家庭迷惘了,對一個村子不算什麼。一個村子迷惘了,對一個國家不算什麼。一個國家迷惘了,對整個世界不算什麼。整個世界迷惘了,那也是一種社會大同。如果天下人都和小逢一樣,你老逢就成了迷惘症患者。老子的結束語是,我這種認識“未必非迷”,但我知道,魯國那位“君子”,是迷惘的集大成者,根本幫不了你兒子,趁著還沒走多遠,給盤纏留點面子,節省下來打道回府吧,“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