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信史的溝與壑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從道德一詞的瘦身說起

按舊說法,書分四類,“經、史、子、集”。以前的讀書人主要讀經史,經史是課本,子集是輔助教材,是課外讀物。經史也有分別,經是基礎講義,史是專業課程,先習人事,再練世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這層意思。經是常道,世事變遷,但人的基本東西不會變,且會持久鮮亮。讀經就是衛道,找天地人的大道理。讀史是找德,德是什麼?“德者得也”,行到有功便是德。“天之大德曰生”,繁衍後代是最大的德行。但德也是有侷限的,比如那個“好”字的結構,女有子為好,婦人得了兒子才是好。還有明人陳眉公的那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德的舊觀念。籠統地說,德是高尚行為的結果,在一個朝代裡,哪些行為是高尚的?哪些行為是卑劣的?不是這個朝代裡的人可以定論的,有權有勢也不行,皇帝說了也不算,這就是史的價值所在。道和德這兩個字最初是分開來講的,不是一個詞。到了唐朝,因為一部書,才把這兩個字黏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書奉為《道德經》,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達到頂峰。李隆基是很會戀愛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熱愛老子,他把《道德經》視為自己的“紅寶書”,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根基,不僅隨身讀,還御筆註疏。他的智慧之處在“取之於真,不崇其教”。他喜歡老子的三句話:“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為所欲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李隆基一度是有為的賢明皇帝,他創造了“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殷實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離了老子這三句話,才有“安史之亂”暴發,強大的唐朝由此走向下坡路,漸行漸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