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的年輕,還是個舉人就能懂得這麼多的農事知識,不過看到是關樂和的弟子後,他就想當然地把這疑惑給解開了。
關樂和是工部管農業的官員,杜錦寧能寫出一些農事生產的知識不足為奇。另外,關家是個不惹事的小世家,在奪嫡之爭中就明哲保身,膽小而安份。最有出息的關正祥還是個腦子不大好使的傢伙。所以關樂和的弟子,不足為懼。
至於杜錦寧以一個舉人的身份寫話本,趙晤也十分理解。畢竟一個人讀書是很費錢的,杜錦寧一個沒有家族依仗的寒門子,不讓母親的書鋪漲些人氣掙點錢,怎麼能支撐生活呢?
這些,都是趙晤一閃而過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過後,他就將此事拋之腦後了。畢竟有那麼多國家大事要操心,一本話本和一個小小的舉人,還不到引起他重視的程度。
他原打算讓這個話本的作者做個小吏的。不過既是關樂和的弟子,以後多注意一下關樂和,如果有能力提拔他就行了,沒必要在這種事上費心神。
把這事拋到腦後後,趙晤就忘了杜錦寧這個人。直到現在吳公公提起,他才發現,這個杜錦寧竟然跟那個寫話本的杜錦寧是同一個人。
當然,作為皇帝身邊第一太監,吳公公每一句話都不是隨便說的。他之所以提及杜錦寧,實則是因為太后娘娘召他去了解皇帝衣食起居的時候,手邊就放著一本話本,說話期間魯國長公主屢次提及這本話本,讓太后注意身體,別看話本入迷傷了身子。
吳公公是知道朝堂上的官員為了這話本起爭執的,見太后娘娘和魯國長公主也喜歡看,心中好奇,便讓人把話本買來看了一遍。
作為一個沒有什麼娛樂的古代太監,被關在皇宮裡一二十年,內心是很寂寞的。杜錦寧這話本又寫得如此好,吳公公看完話本後,瞬間就淪為了杜錦寧的迷弟。
所以他方才才會提這麼一嘴。而這一嘴,不僅僅杜錦寧的話本深得吳公公的心,最重要的是,太后娘娘和魯國長公主對這個杜錦寧充滿了讚譽。
為這樣一個人說句話,惠而不費,還能為皇上解惑,吳公公覺得還是可以順手而為之的。
回想起《種田記》引發的影響,再看看眼前這篇文章,趙晤再不復原先的淡定。
他迫不及待地將目光移到了第二篇文章上。
這篇文章跟前一篇一樣,文采斐然、引經據典,觀點鮮明地肯定了航海的意義。並指出,現在的航海技術已經成熟,大宋完全可以進行一次遠端航海壯舉,以探索和發現新的大陸與國家,將大宋的物產銷售出去,並運進來異國物產,為國家獲得大量利益。能做出如此壯舉並獲成功的皇帝,必將載入史冊,為後人所景仰。
文章寫得十分地蠱惑人心,充滿激情,趙晤禁不住被激情所感染,心裡湧上一股鬥志。
他很年輕,他有著年輕人的衝動和激情,他想要做出一番前人所未做到的事業,他要比祖輩們更出類拔萃。
要做比其他皇帝更優秀的皇帝,就只能開拓疆土。但開拓疆土就意味著發動戰爭。趙晤並不想讓國家陷入戰爭與混亂,去征服物產並不豐富的北邊和西邊國家。那麼派船遠航,就成了他唯一能做的載入史冊的大事。
他此時早已將對杜錦寧的懷疑拋之腦後,拍著案几、滿臉潮紅地連聲叫道:“好好,寫得好。”
吳公公見狀,微笑著後退幾步,靜靜伺立在一旁。
杜錦寧當初能忽悠趙昶,以一介普通書生的身份俘獲他的崇敬,那麼此時寫幾篇文章蠱惑人心,自然也不在話下。
最重要的是,她透過齊伯昆的嘴,能瞭解趙晤此人的性情,知道他是一個有抱負的年輕皇帝。這樣的人必有一番建功立業的心。所以她的蠱惑很有針對性,也就最能擊中人心,讓趙晤深為贊同、引為知已。
☆、第六百二十五章 詢問
能朝到金鑾殿上並有資格說話的大臣,最少都在四十五歲以上。這些人更喜歡過安穩的日子,所以思想相對保守,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更不願意冒險。趙晤自當上皇帝以來,總感覺自己站在泥淖裡,每走一步腳都牽牽絆絆。這種感覺讓他很不舒服。
他要銳意進取,他想讓這些大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施政方針與先皇不同,但總沒有一個契機讓他立威。而杜錦寧這篇文章,為他知道他能做什麼了。
他要讓人造大船,他要讓人遠航,他要征服星辰大海。阻攔者,滾蛋!
平復了一下心情,他坐了下來,將目光落到杜錦寧的第三篇文章上。
在這篇文章裡,杜錦寧仍以一樣的風格,引經據典地羅列了以往中國跟新羅、日本的貿易所取得的種種利益。最讓趙晤眼前一亮的是,杜錦寧在文章裡告訴,與近海的國家進行貿易不僅能促使國家經濟的繁榮,同時還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貿易能促使國與國之間更為親密。而一旦兩個國家能為我所用,那麼新羅、日本所在的島嶼就如同大宋的瞭望臺,更能成為大宋東南邊的第一道防線。一旦有海外的敵人來臨,兩個國家就能給大宋預警。大宋也能派兵去支援他們抵抗外敵,將外敵消滅在國門外。
文章不光總結了以前跟這兩個國家貿易時的成果,還指出了許多不足,指明應該如何在共享利益的同時,利用物資來抑制兩個國家的發展,從而讓他們成為大宋的屬國,永遠離不開大宋的支援。
“太好了,寫得太好了。”
趙晤再一次看得熱血沸騰,忍不住站起來在屋裡來回踱步,以平復洶湧澎湃的心情。
這三道策問,只是不過是他偶有所想,從而順手寫下的。他並不認為這些從來沒接觸過國事的貢生們能寫出什麼實用的意見與建議出來。可他沒想到杜錦寧給了他這麼大的驚喜,每一篇文章不光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還給出了最具有操作性的建議。
難道這些貢生都有這樣的水平,是我以前看的文章有問題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趙晤暫時將杜錦寧的試卷放到了一旁,看起了其他貢生的文章來——之所以說是暫時,是因為他打算一會兒批閱完試卷後,再仔細閱讀這三篇文章,好思索如何在這三方面實施杜錦寧所提出的建議。
第二名的文章寫得也十分好,在農業、航海和貿易方面也寫了比較詳實的內容,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個考生年紀比較大了,所以提出來的建議很沉穩,只做一些小小的嘗試,並不建議有大動作——這篇文章拿到朝堂上去,肯定可以獲得那些保守派大臣的讚賞。
這迥然不同風格的兩份試卷,估計是八名閱卷官揣摩他和大臣們的心思而選出來的。把杜錦寧的試卷放在第一位,也代表了把他這個皇帝放在了第一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