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就是一座荒山,關家幫杜錦寧買了南邊這一塊做茶園,她去年便讓秦老六領著村民把茶園四周都種上了荊棘,又把她扦插的茶苗都移過來種上了。同時杜錦寧還在山腳下選了一個相對平坦、離村子比較近的地方,叫秦老六領著村裡人建了一個院子。院子都是用石頭和泥磚砌成,不過是費些人工,並不需要多少錢,坐北朝南的屋子有五間,東廂屋子三間;北面則建了幾間雜物間,留了一處大門。而西邊,並不像一般的院子那樣建一排西廂房,而是建了一間長方形面積十分寬敞的灶間,裡面按她的想法建了一排的灶臺。這灶間是專門用來炒茶製茶的。
陳氏原先跟著杜錦寧來過一次,杜家三姐妹卻是第一次來。看到這處小院子,大家都很歡喜。
“寧哥兒,既然這處茶園是咱們家的,那這處院子也是咱們家的吧?”杜方苓問杜錦寧。
“是。”杜錦寧笑道。
她很能理解三個姐姐看到這個院子時那種歡喜的心理。
畢竟現在杜家住的還是莊子上的屋子,並不是自家的。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有一處屬於自己的宅子,這是陳氏多年的夢想,也是三個姐姐的夢想。
儘管這處院子十分簡陋,但因為這是屬於杜家小三房的,她們對這處的感情便與別處不同。
“這處離城裡遠,你們幾個住在這裡也不安全。還是住在莊子上吧。”杜方菲道。
杜方苓點點頭:“確實,住在這裡,寧哥兒上學可不方便。”
“鍋處理過了嗎?”杜錦寧問魯小北。
“處理過了。”魯小北對這個問題很是不解,“為什麼這鍋要讓他們不停地拿沙子擦,再不停地煮野菜?”
要炒茶,自然得置辦幾口新鐵鍋。但杜錦寧叫魯小北買了新鍋後,不停地折騰這幾口鍋。
“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杜錦寧掉了一句書袋,見魯小北不解,她便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炒茶的器具,最不適宜用新鐵製的,鐵腥味一旦進入,茶葉就不再有香味。”
“原來如此。”魯小北恍然地點了點頭,旋即又他有不解,“那為什麼我們不用新鍋去跟人換舊鍋呢?那樣想來除鐵腥味會更徹底吧?”
為了煮這幾口鍋,這半個月來他們一直都挺費事的,各種折騰。
“剛才我念的那段,接下來還有一句,你聽好了:‘尤忌脂膩,害甚於鐵。須豫取一鐺,專用炊飲,無得別作他用。”
唸完,杜錦寧問魯小北:“可聽明白了?”
魯小北點點頭:“這話我知道,大意就是這鍋如果有油膩味的話,比鐵腥味還要更不好。這些炒茶的鍋就只能炒茶,不要拿來煮別的。”
“不錯,看來你念書有進步。”杜錦寧讚許地拍拍魯小北的肩。
她既要把魯小北培養成她的一大助力,自然不會讓他還當個睜眼瞎。雖說先前魯小北在跟錢有財搭檔的時候學了一點字,但杜錦寧覺得完全不夠,一年前她就花錢送了魯小北去了私塾唸書。因為他念書的目標只是識字看書,而不是考科舉,因此每天只在私塾裡念半天書,並不影響他做事。私塾先生只要有錢賺,自然也十分樂意收這麼一個沒有科考壓力的學生。
因為這個,原本就打定主意要跟隨杜錦寧的魯小北,對她更是死心踏地。
說起唸書,魯小北也有些得意,跟杜錦寧彙報道:“《三字經》和《百家姓》學完了,《千字文》我也認了一半兒字了。先生說再過一個月,我就能讀會寫,可以不用再去學堂了。”
魯小北小小年紀,不光能養活自己,還能把撿的兩個兄弟也一塊兒養活,頭腦也是十分聰明和靈活的。雖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記憶力也不差,再加上他能吃苦,一有時間就學習,因此識字也十分輕鬆,比那些整日坐在學堂裡唸書的同齡人還要強上幾分。杜錦寧去學堂瞭解他情況的時候,私塾先生沒少誇他。
杜錦寧斂起臉上的笑容,看向魯小北目光多了幾分認真:“想來先生誇讚的話你也聽到了吧?你有沒有想過繼續唸書,以後考個功名,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魯小北的表情也嚴肅起來。
他搖了搖頭:“先生確實勸我繼續念下去,說我考個秀才應該還是可以的。不過我不想再繼續唸了,我不喜歡整日坐在學堂裡,念那些聖人之言。他們說的那些道理……”他抬頭看了杜錦寧一眼,擔心他聽了自己的話不高興,“確實很不錯,但我並不是特別喜歡。”
☆、第二百七十六章 若有所思
他自嘲的笑了笑:“而且,唸書的花費太大了,少爺您有本事,能一邊賺錢一邊唸書,我不行;我也沒有可依靠能供我上學的親人。”
說到這裡,他的嘴角泛出一抹笑意:“雖說王路生和張狗兒說如果我念書,他們可以供我,可我怎麼可能心甘理得的花他們的錢,做那拖累人的廢物?再者,花上七八年的功夫,考個秀才功名,難道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嗎?窮困潦倒的窮秀才我還見得少嗎?那嚴岑就是個例子。”
見杜錦寧並沒有因為他剛才的話有生氣的跡象,他將心一橫,乾脆把心裡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少爺,我說句不好聽的話,在我眼裡,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說著他又趕緊補充了一句,“當然,您除外。像您這般有本事的,不管是不是讀書人,我都沒有聽說過。”
如果杜錦寧是個地地道道的古人,從小被孔孟之道洗腦,聽了魯小北這話,可能會覺得大逆不道。
但她不是。
她前世雖然一直唸到農學碩士,但並不是那種一直呆在象牙塔裡的人。因為是孤兒,雖有社會的資助、孤兒院的供養,但她還是從十六歲開始,就利用一切的課餘時間在外面打工。她做過各種社會底層的活兒,她為五塊十塊的工錢辛苦勞作,她在別人外出旅遊玩耍的時候,需要拼命工作為自己賺下一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這樣的生活經歷與處境,跟魯小北何其相像?
所以她特別能理解魯小北的想法。
憑著自己的辛勞養活自己,能吃飽穿暖,有一個自己的家,就足夠了。如果能再有一個親人或朋友一起前行,那就更完美了。
這是魯小北的真實想法,也曾經是她的。即便是念書,也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夢想。
古代的唸書跟現代不同。古代唸書的成本太高,而出路太少,競爭又太激烈。這是一條高成本投入卻不一定有回報的不歸路,確確實實不是像魯小北這樣一窮二白、起步晚、沒人扶持的孤兒能走的。
至於說王路生和張狗兒供他念書,那也就說說罷了。雖然杜錦寧並不懷疑兩人說這話時的發自肺腑,但時間一久,兩人年紀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