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今天兩更,這是第一更)
李思明每天繼續躲在實驗室裡,每天要求見他的人很多,多半是新聞機關,李思明一一拒絕了,只有校方安排的推不掉的記者,他才接收書面採訪,但拒絕拍照的要求。
對此,有人不解,有人冷嘲熱諷,但他並不以為意,他始終認為,一個喜歡頻頻在媒體露面的科技工作者,他的貢獻註定是有限的。
不過北大知青聯誼會的會長陳誠大人來拜訪,他卻不能拒絕,對知青他有足夠的好感。
“思明,哦不,李教授,不好意思打擾你了。”陳誠說道。
“什麼教授,咱們還搞這些虛的?”李思明不滿。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思明,我向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北京東光電工廠高階工程師程磊同志。他有一些事想拜託一下,你看有沒有時間?”
程磊是陳誠的校友,要大幾屆,也是北大荒的知青,不過他是最早的那一批。幸運的是,他去了北大荒沒多久就上了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國營東光電工廠任技術員,現在已經成了高階工程師。
至於這國營東光電工廠,大有來頭,李思明返城後也不止一次聽說過。該廠是在1968年建立的(代號:878廠),當時正處於動亂的十年“*”初期,國家領導號召建設大三線,四機部新建工廠,採用“8”字頭的都是在內地大三線,唯獨878廠,為了加快建成專業化積體電路生產廠,破例地建在首都北京。與此同時,上海儀表局也將上海元件五廠生產ttl數位電路的五車間搬遷到近郊,建設了上海無線電十九廠(簡稱上無十九廠)。到1970年兩廠均已建成投產。從此,七十年代形成了中國ic行業的“兩霸”,南霸上無十九廠,北霸878廠。在國外實行對華封鎖的年代裡,積體電路屬於高新技術產品,是禁止向中國出口的。因此,在封閉的自力更生、計劃經濟年代裡,這兩廠的ic一度成為每年召開兩次電子元器件訂貨會上最走俏的產品。當時一塊j-k觸發器要想馬上拿到手,得要部長的親筆批條。*開始後,由於“電子中心論”,一時間採用群眾運動的方式“全民”大搞半導體。為了打破尖端迷信,報上宣傳說城市裡的某老太太在弄堂里拉一臺擴散爐,也能做出半導體。批判878廠建廠時鋪了水磨石地板為“大,洋,全”。這股風使工廠裡不重視產品質量,這曾導致878廠為北京大學電子儀器廠生產電子電路研製百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推dao重來”。最後質量改進後的電路才使北大在1975年研製成中國第一臺真正達到100萬次運算速度的大型電子計算機-150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