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分卷閱讀72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元捐款中,華僑佔了四分之三,單單印尼一家叫做三寶壟華僑救國後援會的組織就匯寄來銀元57000多兩,國幣7萬多元。全面抗戰開始後,南洋僑胞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共推陳嘉庚任主席,統一領導南洋各國對祖國捐贈款物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南洋各地華僑向國內匯款平均每月達2500萬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僅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籌交給國民政府的捐款數就有4億元左右,相當於當時抗戰經費的三分之一。

其二是認購國債。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曾發行過多期國債,其中第一期救國公債就達5億元。購買者半數以上為海外僑胞。其中,緬甸專門成立了150人的緬甸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部分僑商變賣了仰光安溪會館、南安工等會所產業購買救國公債。抗戰勝利後,這批國債不少並沒有兌現。有學者統計,1937至1939年間華僑購買國債達11億元,佔這段時期發行國債總額的三分之一強

其三是僑匯。僑匯是華僑匯給國內親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的贍養費。僑匯的數額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分水嶺,之前平均每年約3億元左右,之後僑匯數額劇增,1938年6億元,1939年約12億元,1940年15億元,1941年約20億元。考慮到當時中國政府發行的法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關係,這些僑匯所發揮的作用比其實際價值更大。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收入,既彌補了中國的貿易逆差,還被作為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穩定戰時經濟的作用。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來之我國財政》一文中說:“我國抗戰已三年有半,財政金融基礎仍異常鞏固。”他認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海外華僑有大宗匯款回國,充實外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