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細化”不夠,而在於我們社會文化和心理格局,在於我們民族的(至少是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和文化趣味。
如果這方面沒有變化,我們肯定做不出屬於華夏文明的文化輸出產品,更加出不了足以感動全人類的文學作品。
可是大部分民眾並不太懂的“華夏文化”的癥結所在,他們只會跟著輿論走。
其實“罪惡王冠”在歐美走紅,這本身應該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但實際上在華夏文化圈,不認可的聲音卻居多,因為讓“罪惡王冠”享譽國際的,並不是華夏流行音樂,而是徹頭徹尾的西洋音樂。
音樂圈反對的聲音倒是不多,畢竟大家都要賺錢,又不是程曉羽一個人這樣幹,說不定自己也要跟著走上這條路,但是榮譽感自信心爆棚的華夏文化圈卻認為這是失敗。
仍誰都沒有想到,這下引發了全民討論。
《華夏文藝》發文稱:“罪惡王冠”的音樂能登上歐美音樂的榜單當然是件好事,起碼證明了我們華夏人能做出好音樂,可是遺憾的是這些音樂,從裡到外,連骨帶皮全是西洋音樂的東西,只是這個樂隊在華夏而已,很可惜這些音樂沒有一絲一毫和華夏相關。
程曉羽先生作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應該更多的關注民族音樂,更多的把屬於華夏的好音樂帶給世界,作為新一代最優秀的音樂人之一,這是一個華夏人必須肩負的責任。
《藝術家》發標題為《西洋音樂的勝利》通稿稱:這是屬於西洋音樂的勝利。
縱覽華夏曆史上的音樂成就,宋代之前音樂作品的豐富度、藝術高度俯瞰世界。宋代之後發展停滯。明代中葉後,逐步落後歐洲音樂。
然而不幸的是,如今的華夏流行樂團缺乏創新和融合,一直在模仿西洋音樂,從未曾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只有一個“毒藥”在試圖改變,但只是披上了華夏外皮,骨子裡依舊還是西洋音樂。
但好歹毒藥還在致力於為華夏文化張目,可“罪惡王冠”這種徹底拋棄華夏文化的態度,實不可取。
雖然音樂沒有國界,可我們藝術家是有國界的,希望程曉羽先生能用自己的才華為華夏音樂做一些貢獻,擔負起屬於華夏音樂的驕傲。
《娛樂圈》也發文道:說道如今最好的製作人,不能不提三鑽王程曉羽先生,準確的說應該是四鑽王,熟悉的樂迷一下就知道我們說的是誰,沒錯“亞洲天團”“偶像計劃”的監製。
可能他還有一個身份知道的人就少很多,“罪惡王冠”的鍵盤手,兼同名專輯的監製。在歐美大火的三首歌全是出自他的手筆,不能不說是“音樂天才”,“華夏之星”了。
只是很可惜,他很可能是美國人,從小在美國長大,在美國學習的音樂,自然而然寫的也全是美式流行音樂,那些噴他不知道為民族音樂做貢獻的人,實在是冤枉他了,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華夏人嘛!
《瘦狐娛樂》也不忘踩上兩腳道:國內目前唯一能和程曉羽一較高下的就是“毒藥”了,其實說起來能和程曉羽比較也許是抬舉了“毒藥”,畢竟兩者的唱片銷量實在不是一個級數。
但是就宣揚華夏文明這一點上,小編無條件的站在“毒藥”這邊,《娘子》、《上海一九四三》、《東風破》全都洋溢著濃濃的華夏風情,尤其是《東風破》是小編全家上下都喜歡的歌曲,它還確立了一種叫做“華夏風”的流行音樂曲風。
因此對於華夏樂壇的貢獻,程曉羽先生只是賺了錢卻輸了口碑。
“毒藥”先生,雖然從未大紅大紫,但是卻贏得了尊重。
名眼的觀眾一看就知道,兩者的格局如何,高下立判,我想能夠青史留名的一定是低調做音樂的“毒藥”,而不會是專注於賺錢的程曉羽先生。
當然不是說程曉羽先生的才華不夠,小編自己就是“偶像計劃”的粉絲,只是愛之深,責之切。
希望程總監能突破自己,藉由“偶像計劃”和“罪惡王冠”的影響力,把屬於華夏的流行音樂帶給全世界,而不是僅僅出於商業的考量做靡靡之音。
當然也不是全都是批判的聲音,屬於“兮羽”的媒體也發了不少讚揚的稿子,只是這個時候的“兮羽”還遠遠算不上傳媒鉅艦,而且程曉羽是美國人這點實在讓很多民族主義者毫不講理的厭惡。
其實程曉羽早在十八歲生日那天的時候選擇加入了華夏國籍。
也有一些媒體知道程曉羽的背景,但只是默契的不去攻擊程曉羽的身份背景,他們覺得不觸碰蘇家私生子這條紅線,他們也無所畏懼,畢竟他們是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的。
蘇家鑑於程曉羽的賺錢能力實際上已經認可了他,只要他服句軟,也會樂意幫他解決麻煩。
只是程曉羽根本不會開口跟蘇家求和,撤掉關於自己的負面爭議,他更加不想進入蘇家族譜。
第601章 吐槽大會
其實要說媒體攻擊程曉羽也算不上,因為他們往往在評論後面要加一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或者“愛之深,責之切”,大部分媒體追求的只是製造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至於對當事人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他們是一概無視的。
他們選擇性的忘記了《梁祝》、《one night in beijing》也忘記了《醒來吧》,這也怪程曉羽一向對待媒體的態度十分冷淡,媒體也就生出了這貨自視甚高,沒把他們當回事的感覺。
因此程曉羽被黑也有他自己的因素在裡面,倘若他紅包發的勤快,又習慣接受採訪,也不至於如此。更何況他竄起來的實在太快,沒有預熱就掀翻了整個音樂圈,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再加上他資歷還如此之淺話題度又高,媒體不在他身上找事,又在誰身上找?
按俗話說,這就是典型的招黑體質。
至於“華夷之辨”這個問題,程曉羽也懶得去迴應,反正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後一次,他腦子裡倒是有一些東西會放出來,但是他不會刻意的迎合媒體,顯得他急不可耐的表達自己一樣。
他的細語底下倒是也有不少樂迷主動替他撕比的,因此評論看上去還算是和諧,基本上沒幾個拿音樂說事的,大多都是嘲笑或者諷刺他是個美國人的。
說起來這一點華夏人和歐洲人都喜歡吐槽美國人,比如英國人就愛說:“Fortheavoidanceofdoubt,thereisnosuchthingas'AmericanEnglish'.ThereistheEnglishlanguageandtherearemistakes.”(這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叫做「美式英語」,只有英語和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