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這八爺爺也太過分了。
有能耐你去跟外面人使去啊,跟家裡人耍什麼橫啊。
怎麼也是你親侄女吧,連個杏子都捨不得?寧可扔了,都不能給侄女幾個?
明子就想晚上偷偷把東園子裡那幾棵果樹都給點了,誰也別吃。反正她一個四歲不到的孩子,點了也是白點。太氣人了。
到了晚上,全家都知道了這個事情。大家都很氣。
爺爺晚飯都沒吃,帶著大哥和小文哥,到倉房裡拿麻袋裝了幾斤苞米就走了。高官屯往西三里地的屯子叫山東窩棚,是個有百多戶人家的大屯子,因為有好幾十戶是闖關東過來的山東人得的名兒。老關家也是早年闖關東過來的,山東窩棚裡好幾戶都是關家的表親,也算是爺爺子侄輩的。爺爺帶著大哥和小哥就是去山東窩棚一家種了十幾棵果樹的親戚家了,沒到一個小時仨人就回來了,換回來一框的杏子。
晚上吃完飯,大姐英子也帶著二姐和三姐走了,回來的時候,帶了兩碗櫻桃,這晚櫻桃可是不好找了。她們仨是穿過了北大甸子,去木王堡,木蘭孃的老家去找了堂舅舅,淘換了這兩碗櫻桃。
木王堡四五百戶人家,其中得有接近一百戶姓木的。早在大清朝的時候,就是木家人的地盤了,所以,從根兒上說,木蘭娘也是大戶人家出身。只是到了她爹這一輩,因為沒兒子,被兄弟們排擠才搬出來。遠了香,近了臭,這一搬走吧,原本就關係不錯的幾家,那關係就更近了,就是原本互相看不上的,再回去,都沒那麼看不上了。木蘭娘沒兄弟,但是她有堂兄弟呀,還好幾十個呢,總有幾個關係好的,所以她時不時的,也會帶著孩子們去堂舅舅們的家裡串串門子。
當天晚上,幾個小的,可算是過了癮了。
明子原本就不愛杏子的那個味兒,倒是櫻桃,大半都進了她的肚子。
明子以為這個事兒就算是過去了。
沒想到,第二天,爹又跟生產隊請了一天假。早早走了,晚飯前才回來,揹回來七棵果樹苗。一棵杏子,兩棵海棠果,兩棵櫻桃,兩棵李子。這是他特意去果園兒買的一年生的樹苗。
回來就裁到園子裡了,今年是吃不上果子了,但是明年,肯定就能結果了。
經過這個事兒,明子明白了,爺爺和老爹雖然老實,也不是沒有脾氣的。主要還是自家日子好過了,有餘糧也有餘錢了,不然哪能腰桿子這麼硬,拿糧食去給孩子換果子吃,花錢買果樹回來就為了孩子能有個零嘴。
木蘭娘寵孩子,這習慣看來也會傳染呢!
士容姐經過這個事兒,懵懵懂懂的,好像也明白自己嘴饞惹了事兒了。雖然沒人說她,自己卻一下長大了不少。
明子覺得,自那之後,可能是因為八爺爺話說得太重了,爹孃兩個人跟憋著一股勁兒似的。原本已經很能幹很節省的兩個人越發的早出晚歸的幹活兒,幹完了隊裡的活兒,爹總是擠出儘可能多的時間多開點兒荒地,他會編筐,扎笤帚,起早貪黑的忙活。
高官屯離興隆鎮十里路,離老都縣城四十里,只要隊裡不出工,爹就會揹著新編的筐和笤帚步行四五個小時進城裡去賣,再花四五個小時走回來。有時候攢的時間長了,大姐也會跟著去。
秋收之前,明子娘做主,花了一百五十塊錢,給老爹買了一輛永久牌的腳踏車。
車子推回來那天,別說高官屯了,從縣城裡回來一路上,路過的哪個屯裡,不是在大家羨慕的眼神中走過來的呀。
要知道,這時候,很多人家,一年的收入都沒有一百塊錢。
能花一百五十塊錢買腳踏車的,說個誇張一點兒的比喻,那可是比後世買個賓士跑車還讓人羨慕的事兒。
買腳踏車的時候,明子爹還不會騎腳踏車呢。
買了個腳踏車,還是推著回來的。
高官屯的日子過得好,也只有隊長家裡才有一輛腳踏車。
關家這輛,是第二份了。
明子爹在院子裡練車子的時候,八爺爺的酸話可是沒少說。
有了腳踏車,來回縣城,越發的方便了,有一個小時就能到了。明子爹的手藝好,做出來的東西很受歡迎,有時候,有些廠子會直接跟他訂貨,都不用走街串巷的賣了,直接送貨就行。
到秋收的時候,老爹的腳踏車已經騎得很熟練了。
生產隊裡,最忙的就是春耕和秋收了。高官屯人少,地多,要忙好多天。
一直得到農曆九月中旬,才能分完所有的糧食呢!
第7章 小文哥屁股開花了
夠不夠,三百六。
說的是,秋天分糧的時候,不管夠吃不夠吃,每個成年人口分三百六十斤糧食。
不是某一種糧食的數量,而是所有分到的口糧包括玉米、高粱、小米、黃豆還有一些小雜糧比如瓜子、紅小豆之類的,總和。每人三百六十斤。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百分之八十,取整兩百八十斤。十二歲以下,兒童,半數,分一百八十斤。
關家十口人,加上大姐英子,四個成人的份,兩份八成的份,四份兒童糧。按規定,總共可以分到兩千七百二十斤糧食。
因為高官屯人少地多,糧食的產量就多。留夠隊裡養馬養豬的草料和豬食,分完肯定也還有剩的。高隊長和戶主們一商量,就把剩下的糧食一塊也都分了。這就是小屯子人口少的好處,意見好統一。
最終,關家分到了三千八百斤糧。加上往年的陳糧,還有自家開荒地裡產的一千多斤高粱,還有三畝多自留地裡種的小米和大黃米,一間的小倉房,有三分之二的空間都放滿了糧食。明年又餓不著了。
八爺爺家也是十口人,但是他們家只有兩個成年人,三個八成份,五個半份。只分了兩千四百多斤米,加上自留地裡的也還沒到三千斤糧食。只能說免免強強夠嚼用,餓不著罷了。他們家只有八爺爺一個勞力,三個兒子最大的才十一歲,不頂用呢。幹完了生產隊裡活兒,全家上陣,免強才能種完自留地,根本沒精力再開荒地了。
分糧的時候,看著西院一板車一板的往家裡拉糧食,他們家人,都不帶出屋子的。更別說幫幫忙了。
秋收忙完了,終於能有幾天輕閒日子過了。
英子大姐十八歲,成年了。開始有媒人上門給她介紹物件了。
秋收結束的時候,大姐定了人家,二十里外馬家屯一戶姓趙的。家裡五個孩子,三男兩女,男方是老三,下面一個弟一個妹。比英子大一歲。趙家是本分人家,趙家小子在屯裡也算出挑的,能幹,不油滑,家裡條件沒有關家寬鬆,馬家屯一切吃用都靠隊裡分配,一年到頭兒,連成人三百六十斤的口糧都分不滿,一年總得有一兩個月要喝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