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了長達四年的《食色》也終於開機拍攝。
由於《食色》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給饕餮樓做宣傳,而且《食色》這部小說最初又是在網上發表的,所以陳墨和星光影視對《食色》的發行方式都選擇了網上播放。
然而以陳墨的粉絲號召力,以及《食色》這部小說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各大電視臺不約而同地看中了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以至於在《食色》開機儀式的前一天,星光娛樂已經接到了包括國家臺、香蕉臺、番茄臺、大蒜臺等八個地方衛視的第一輪播放權叫價。最高叫價是素有業內大土豪之稱的大蒜臺,每集的報價都已經達到了2000萬,這還不包括開播前的冠名商和插播廣告的分成,不過這樣的價格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以陳墨和整個劇組的龜毛程度,拍攝每一集的預算都超過了一千五百萬,光是先前的拍攝投資——昌南影視城的建設,就已經超過了三百億。
這麼算起來,大蒜臺報價的兩千萬就不算什麼了。不過大蒜臺的報價雖高,但世人都知道大蒜臺的收視率和播放手續一向都很坑爹,再加上國家臺也表示了自己最大的誠意,番茄臺的鄭燮老爺子更是“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到最後弄得陳墨都不耐煩了,只好把這些瑣事交給楊欽東處理,自己則帶著《食色》劇組跑到千里之外的昌南影視城舉辦一場十分低調卻鄭重的開機儀式——
之所以說是低調,是考慮到參演人員們的家世背景,並沒有邀請媒體記者進行現場報道。之所以說是盛大,是因為《食色》的開機儀式完全遵循祭孔的古禮,鐘鼎禮樂,氣氛肅重。
因為是精益求精的“歷史大劇”,劇本又是很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演員更都是出身世家耳濡目染又經歷過多年培訓——只為了演這麼一個角色恨不得十年磨一劍的刻苦,再加上資金充裕,顧問的知識架構龐雜,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包括攝像師、武術指導等等在內,也全都是整個行業內的高精尖人士,所以就算陳墨在拍攝期間選擇了秘密拍攝。可是在影視城之外,仍舊守著各大媒體的記者。對著緊閉的大門恨不得拍出花來。
就在《食色》劇組投入緊張拍攝的時候,一年一度的金烏獎頒獎典禮又在粉絲們萬眾矚目的關注下開始了準備工作。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金烏獎的官方微博在最終入圍的作品公佈之前,竟然率先在網上發起了“最佳人氣作品”、“最具人氣演員”和“最佳新銳導演”的粉絲投票活動。其中“最佳人氣作品”和“最具人氣演員”並沒有設定太多要求,只規定最終獲得票數最多的演員和作品就能獲得獎項。
只有“最佳新銳導演”這一項,金烏獎評委會首先要求粉絲投票的導演如果職業並非學生,則必須是第一次拍攝作品的導演,其次,如果入圍最佳新銳導演候選者的導演還是個學生,則可以透過所在院校的舉薦或者是網上自定報名,但是最終的獲獎者仍舊有金烏獎評委會決定,但金烏獎評委會評委會在頒獎典禮結束之後,將之所以選擇某作品的原因公佈。
而獲得最佳新銳導演的入圍者還可以得到金烏獎頒佈的最佳新銳導演獎金——即五百萬的投資金額和一定程度的拍攝協助。而具體是什麼樣的拍攝協助會在頒獎典禮結束以後以長微博的形式在網上公佈。
與此同時,金烏獎頒獎典禮還在官博上公佈了這一屆稽核入圍作品的流程,並強調了會在頒獎典禮結束後隨即公開評委會成員的評價內容……
種種舉措全部說明,金烏獎果然下定了改革的決心,並歡迎廣大網友們作為監督。
不管是哪個世界,只要是有心向上變得更好的人,永遠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和尊敬。金烏獎的改變也是如此。
很多並不關注獎項只關注明星的粉絲們開始參與網路投票,排除一些“我的偶像就是最棒噠”的無原則腦殘粉外,大多數網友們給出的建議都很認真中肯,更有很多明星的粉絲們在貼吧和論壇上不斷號召所有人去投票,還有很多藝人的經紀公司也在和藝人的應援粉絲團不斷溝通,有組織有記錄但沒有違背任何規定的去“刷票”,整個事件慢慢的發酵,到最後竟然變成了一場全粉絲皆投入的盛宴。
而就在整個投票事件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金烏獎的官方微博又出示了多條有人花錢刷票的證據,因為這些網路監控都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公證組織給出來的,並沒有人因此陰謀論。反而在金烏獎果斷決絕的處理了這一批刷票行為後,對金烏獎的公信度再次提升了不少。
大家開始充滿期待的盼望著金烏獎的頒獎典禮,他們迫切的想要知道,如果有了自己的參與和堅持,金烏獎的最終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
偶像言情劇裡面有一句臺詞,是說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產生興趣的時候,愛情就不遠了。同樣的情況放在金烏獎的頒獎典禮上,當所有人都對這一屆的獎項抱以興趣的時候,改變也就不遠了。
就在金烏獎在娛樂圈內掀起了一陣投票狂潮的時候,陳墨和《食色》劇組也在昌南影視城認認真真的進行拍攝。
一整個劇組的演員,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在此之前並沒有過任何演戲的經驗,這樣的事實聽在業內人士的耳中,只怕比天方夜譚還叫人嘖嘖稱奇。
事實上過來友情幫忙的各大名導和燈光道具組的員工們早在電視劇沒有開拍之前就止不住的擔心,生怕這些沒有經驗的人會把好好的一部經典演砸。
卻沒想到當真正開始拍攝以後,這些從來沒有演過戲,但只為了一個角色就能磨練三四年的“新人演員”們,他們的表現卻比眾人想象中的更為驚豔。
尤其是每一位演員——包括飾演丫鬟常隨的群眾演員,一舉手一投足全都帶著古代的雅緻溫潤,就算在演技上還略顯生澀,但是那撲面而來的書香仕宦世家貴族的範兒,絕對不是那些受過幾天禮儀訓練就能照葫蘆畫瓢的專業演員們能媲美的。
不過這些在後方擔任燈光師攝像師的名導們也都知道,這些新人演員看似面生,身份可全都是大明王朝數得上名的那些世家貴族的後世子弟,受陳墨的蠱惑站出來扮演他們的老祖宗。
知道了這一點,所有執掌鏡頭的副導演們並不對於這些新人的驚豔表現嘖嘖稱奇。不過當鏡頭偶爾掃過那些在街上扮演小商小販的人,看著那些貌不驚人的“群眾演員”在鏡頭的記錄下,面不改色遊刃有餘的展露出自己爐火純青的做菜工夫,這才讓那些名導們佩服的五體投地——
真不知道陳墨是從哪兒淘澄出這麼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