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電影可以作為外交的手段嗎?
實際上,電影當然可以作為外交手段,而且甚至是常用的手段——《建國大業》上映之後,寶島蔣家後人特地找來片源觀看,讚歎大陸對蔣二刻畫的基本符實,沒有陷入到臉譜化的境地。
網友嘲諷說蔣二有陳昆的長相笑都笑醒了。
更早一點,86年拍《血戰臺兒莊》的時候,給了國黨軍人一個正面的形象。
當時寶島不允許大陸任何電影上映,因此,為了搞到片源,看看電影是不是又在黑國黨,蔣二派了特工去港地收羅,最終閱片後龍顏大悅——適逢陸臺兩岸破冰,於是《血戰臺兒莊》成為一個標誌性文化界解封事件。
蘇聯電影《德爾蘇·烏扎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背景是蘇攻美守,為了同蘇勳宗媾和,這部電影必定獲得當年的奧斯卡。
同樣的,當美蘇重新鬧毛,劃開道各走各路的時候,不僅僅蘇聯電影不得在西方世界上映,甚至蘇聯人搞的奧運會也被抵制了,高雅的芭蕾舞因為發源自俄國,也被宣傳機構所唾棄。
當兩方在一定時間內達成共識,用文化界來探風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電影。方沂的臉就是兩方的共同價值觀,只要接受了現代文明的教育,沒有人會違心說他長得不對。
當他回到頒獎禮現場的時候,已經沒有讓他再補妝的機會,而且前排的座位也基本坐滿,方沂只得在工作人員的指示下,匆忙的找到自己位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