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膽瓶,據說來源於佛教徒平時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觀音瓶,現代學者以其形狀如懸膽,而名之膽瓶。
膽瓶一般都是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
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
這種瓶子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凡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
現知傳世宋代汝窯膽瓶僅兩件,分別收藏於彎彎故宮博物院和英倫大維德中國美術館。
彎彎故宮博物院這件北宋汝窯青瓷膽瓶,原本為清宮舊藏。
其口沿和底足,分別鑲嵌了銅質鎏金的鑲銅釦。
底面中心的釉層去掉了一圈,並且塗有褐色的墨汁,中間的黃色瓷胎隱隱露出。
這件汝窯瓷器上,看不到所謂的芝麻釘支燒痕跡,這很可能是倒扣著燒的,這一點從口沿向前銅釦就能看出來。
這樣的瓷器,雖然器身算是略有瑕疵,但是它仍然不失為汝窯瓷器中的精品。
這樣的瓶子,自然是源遠流長。
早在宋代,膽瓶就被引人佛堂齋室,成為清淨之地超凡脫俗的靈物;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遊冥想為樂,膽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
明代士大夫階層日益壯大,膽瓶寓意被功利所異化,變成達官新貴們顯示高雅興趣及身份的標誌;
清代社會變革加快,商品經濟發展,膽瓶被描金繪彩、附耳加環,淪落為世俗享樂的玩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