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卷:封禪稱帝 第七十四章:二十四節氣

熱門小說推薦

<!--go-->

這時候,葉凡再狡辯也來不及了,他和副族長一起,被判了今天處斬。

除惡必盡,在緝捕葉凡後,廖峰又授意部下將這半年裡收集到的葉氏黑料一股腦上交,開始從上往下細細清查。

牆倒眾人推,此舉頓時引發了一陣風潮,在竹葉鄉和郡城,狀告葉氏者數不勝數,通姦、私鬥、從楚地購人為奴婢,還有殺牛、聚飲、博戲,每一樁罪名都有據可查。

如此一來,曾經子弟故舊遍及竹葉縣的葉氏,一夜之間便傾倒了,除了葉凡的一個侄兒足夠機智,在廖峰去竹葉鄉緝捕葉凡的當天,就帶著著幾個人向北面方馬郡逃竄外,葉氏全族幾無倖免。

為官吏者統統被查,有幾人罪重,要隨葉凡一起被處死,大多數人則丟了官職,甚至淪為刑徒城旦舂。

這些葉氏子弟大部分也在郡城為官。

毫不誇張的說,郡城的各曹吏員,一夜之間便空出了三分之一!

一切的果,在最初就種下了因,宿怨已了,這已經不是廖峰關心的事了。

而距離郡城不遠的地方,一位身上身上髒兮兮,少了一隻眼睛的百將正趴在土坡上。

他是追隨關儀、高賦多年的老行伍,從軍多年的經驗告訴他,自己面前兩座山之間架著的那一道“長廊”似得東西不一般。

或許平隸郡的郡城已經得到訊息了……何老五這樣想著。

何老五手下的屯長貓腰過來:“五哥,用不用我派十幾個人兄弟過去探探?”

何老五遠眺前方,兩座山前面地勢平坦,現在又是冬季,沒有什麼花草樹木可以做掩護,如果一旦被發現,便是死路一條啊。

最終,何老五還是下定了決心:“派三十個弟兄去探探,湊三十把弓弩給他們。”

眾人圍了過來,在屯長的一番安排之下,三十名“敢死之士”很快就挑好了。

他們拿著弓弩,身披重甲,這些兵卒不明白,這一路的急行軍。

明明很趕,且要短兵輕甲,為何現在又要穿著重甲去探路。

只見一道土坡後面,三十名褐色重甲士卒,舉著盾,提著弓弩,從土坡處緩步上前。

他們的目標,是遠處那兩座山上的箭樓,此時,他們還並不知道那是座箭樓……

……

寒封城,接見完農家眾人後,王禳災又馬不停蹄的趕往城主府。

結果還沒見到李襄,先遇到了他的女兒李瑾南。

李瑾南和李氏拉著王禳災到李府後院石亭坐了一會。

李瑾南一邊讓婢女侍茶,一邊說道“公子,我在亭舍休息時,曾聽到騎牛的牧童在唱歌,田中農夫也相和而歌,一問隨行小吏,他們說所唱的是公子讓農家所作的《二十四節氣歌》……”

王禳災微微一笑:“我哪裡會什麼詩詞歌賦,都是農家的人寫出來的。”

“立春花開,雨水來淋,驚蟄春雷,春分蛙叫”……仿照《齊風》格式,二十四節氣及其特點,在王禳災和農家的合作下被書寫成俚歌。王禳災又令公學弟子將其抄錄,教授給小吏,又派小吏去各個城區,走遍即墨各里閭。

事實上這個二十四節氣歌農家早就編寫了,只是王禳災推波助瀾,幫著宣傳了一下。

這年頭,農業需要嚴格根據曆法進行,但世上曆法有很多類別,什麼夏曆、殷歷、周曆、楚歷、魯歷、顓頊歷。各歷多是陰陽合曆,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農夫只能靠口口相傳來掐農事的節點。

秦朝用顓頊歷,被六國滅了之後,不在適用,而以秦滅來記錄時間,只能記載一個大概。

可擅自改動又是違法的。但二十四節氣卻很好解決了這個難題,所以農夫們對此歌十分歡迎,不過三兩天,便傳遍了郡城各個城區與周邊鄉里,又因為是農家所作,在民間的口碑比官府強多了,故百姓信之不疑。

城內各官吏,都覺得此乃善政,對王禳災讚不絕口。

但有好訊息,便有壞訊息,農家並沒有什麼可以快速豐收地辦法。

不過農家的許勝表示,農家在平隸郡開墾多年,曾經吞下過不少糧食,許正願意貢獻出來,供全城百姓使用。

王禳災大喜過望,握住他的手連連道謝,這下後勤補給的問題,短暫時間內不用愁了。

根據計吏統計,這些糧食,供全城百姓和兵卒食用,也能食用四個月呢。

等到開春,糧食就不在成問題了。

……

註釋:

我查了一下,二十四節氣歌有多種版本,咱們就選用那個最通俗的版本。

然後我也把其他版本羅列出來了。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廿四節氣歌傳統版本: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五言詩

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歌漁者新編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三、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節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為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河水凍冰已經封住。叉:chá,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四、另一個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五、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立春: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季節的更替,立春標示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雨水:

雨水,標示著降雨開始,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時至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春分:

春分,又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之稱。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春分正當春季(立春至立夏)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於黑夜。春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這時節天氣暖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清明: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我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穀雨: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立夏: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曆書:“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小滿:

小滿,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在北方地區這時節降雨小或無雨,另有解釋小滿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只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

芒種;

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農曆書說:“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講,芒種節氣適合種植有芒的穀類作物;其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此即失效。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後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夏至: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此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夏至這天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過後太陽高度逐日降低。但對於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南各地來說,夏至過後,太陽光照仍在增強。

小暑: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

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颱風頻繁。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溼多雨,雖不免有溼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立秋:

立秋,表示自此進入了秋季。它是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太陽一落山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拉大。時至白露,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天氣漸漸轉涼,寒生露凝。

秋分: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時至秋分,暑熱已消,天氣轉涼,暑涼相分。

寒露: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並且秋燥明顯。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

霜降:

霜降,反映的是氣溫驟降、晝夜溫差變化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徵。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尚還熱,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時節。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漸漸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立冬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

(本章完)<!--over-->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