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一個女人,因為她的虛榮,向朋友借了一條鑽石項鍊參加舞會去了,在項鍊的照耀下,她在舞會上出盡了風頭。不幸的是,項鍊丟失了。虛榮的女人為了賠償這條項鍊付出了十年的艱辛。然而,十年後,她終於從項鍊的主人那裡知道,所謂的鑽石項鍊是假的。
——這就是《項鍊》。這個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家喻戶曉的原因並不複雜,它多次出現在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頭。家喻戶曉的原因還有一個,《項鍊》的寫作思路非常吻合中國的小說傳統,——因果報應。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其實有弱者的模式,自己無能為力,那就寄希望於“報應”。基於此,有一種激動人心的場面時常出現在我們的電影與電視上,一位倒黴的老漢聽說自己的仇家遭雷劈了,他老淚縱橫,不能自已,他對著蒼天捶胸頓足:“——報應啊!”他那是歡慶勝利。好了,都報應了,天下就此太平。
《項鍊》的“報應”當然有它的主旨,它劍指虛榮,或者說劍指女人的虛榮。如果我們“深刻”一點,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它劍指人心腐朽與道德淪喪。如果我們的“深刻”再帶上一些歷史感,我們也有理由這樣說,是資本主義尤其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罪惡導致了人心的腐朽與道德的淪喪。莫泊桑所批判的正是這個。莫泊桑告訴我們,拜金與虛榮絕無好報。他的批判是文學的,也是數學的,也許還是物理的。像E=MC2一樣,《項鍊》這篇小說其實也可以簡化成一個等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