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作品相關 第十章 逆轉1864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1864將註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歷史本該在這一年才揭曉天京陷落的最後時間,但由於與英法合作,這一時間被提前兩年,這樣清朝的軍費就大大的節省了,但即使如此,戶部的財政狀況仍然不容樂觀,先不說各地的貪官汙吏中飽私囊,就是兩次鴉片戰爭的賠款就把中國壓得有點喘不過氣來,因此,解決財政是擺在同治面前的第一大難題,據後世的書籍記載,島國日本雖然自然資源貧乏,但該國卻盛產白銀,且年產量遠遠高於中國,由於自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遣使臣託梅抵達廣州以後,歐洲商人相繼揚帆東來,歐洲、美洲與中國的直接貿易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到了可觀的規模。中國對外貿易由於獲得廣闊的新市場而急劇擴張,其內容也在相當程度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鉅額海外白銀流入中國,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轉向貨幣經濟的步伐,對中國銀本位和貨幣財政制度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晚明時,較之中國,歐洲在火器、鐘錶、“打簧器”、呢絨、船舶、玻璃等生產部門已佔優勢;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產方面,中國商品則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風靡歐、美和日本市場。此外,部分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部分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導致中國商品以白銀為計量單位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價格優勢。當時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採購一批臺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