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作品相關 張佩綸與“不抵抗主義”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中法戰爭”中的“馬尾之戰”乃中方大敗局。眾口一詞,鹹曰張佩綸為戰敗責任人,故張氏已負百年之譴。

也有為張佩綸辯護者,如王闓運、林紓輩。他們認為在馬尾之役中,張佩綸“見敵不走,氣象偉異”,實在是個難得的人才。戰敗奪職謫戍,可謂冤枉。由於戰爭勝負易判,而戰爭當事人功過難判,所以即便在中法甲申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剛結束的時候,清朝士大夫已經慨嘆“真是非”難明瞭。

其實,就“大是非”而論,張佩綸在馬尾之戰中的錯誤或罪責還是易於說清的。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又字繩庵、繩叔、繩齋,號蕢齋,直隸豐潤人,故清人筆記中多稱其為“張豐潤”。他出生在官宦之家,父親曾做過安徽按察使,太平天國之亂中卒於職。佩綸同治九年(1870)中舉,次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元年(1875)以大考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其時,外侮亟累,國步維艱,佩綸屢上疏,言經國大政。如請敕新疆、東三省、臺灣嚴於戒備,以杜日、俄之窺伺,如請建南北海防、設水師四鎮以防法人圖我等,皆不乏憂國之憂、洞事之明。而對於庸官俗吏,佩綸亦敢指斥糾彈,不避權要。故在以李鴻藻為精神領袖的“清流”一派中,張佩綸可謂佼佼者。或許因為他彈劾貪佞,淘汰衰庸,多合輿情,所以與陳寶琛、寶廷、鄧承修,也有說與陳寶琛、張之洞、黃體芳等的,被時人譽為“翰林四諫”。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