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聰明瞭!夫君,你不要氣餒,好好努力,日後你一定會比辛大人更聰明的!”
蔡思瑾欲哭無淚——再加上前世那些日子,他過的橋、吃的米明明都要比辛享寧多好不好!可是為什麼自己還是腦子不夠用,就是比不上辛享寧呢?
哎,我還是趕緊升級一下,做做任務吧,正好現在知道怎麼升級“舌燦蓮花”這個技能的熟練度了,可以好好試試。
可是,要怎麼才能找個方法儘量多地說服別人呢?蔡思瑾陷入了沉思之中。
第75章 三司會審
之後的幾天, 蔡思瑾都在埋頭收集、整理辛享寧之前交給他的歷年材料。簡直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地步。與他之前備戰科舉也差不了多少了。
按理說科舉知識和實務知識是差距很大的, 一般的人並不能在科舉或者庶吉士散館考試後就極快地接手具體實務工作, 因為現實之中的各種情況和法律規定太複雜了, 不是那些毛頭進士或者庶吉士們能輕易上手、輕易應對的。
但是蔡思瑾就不一樣。蔡思瑾前世雖然沒有在刑部待過, 但是也曾經做過地方官, 審理過不少民事案件,以及刑事的初審案件,對於大晏朝的<大晏律例>十分了解, 還對大晏朝的令、格、式也很瞭解。
這裡就要先說一說大晏朝的法律淵源, 大家才能明白審案這件事到底有多難。大燕朝的法律淵源一般來自於四類,簡稱“律、令、格、式”。
第一類所稱的“律”指的就是<大晏律例>,這是大晏朝一部完整、成文的法律規定,是一定要遵守的,全國通行。不論是哪一個部門, 哪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必須遵守它,它的效力也是最高,其他規定如果與他相牴觸,肯定要修改其他規定的。
第二類所稱的“令”, 指的就是大晏朝一段時間就會頒佈的一些規章、法令, 有些是皇上籤發的,有些由內閣直接簽發,有些卻是六部衙門自己就能簽發, 魚龍混雜,效力層級和適用範圍也不一樣。
第三類被稱作“格”。主要是皇帝對某些問題的批示。如果皇帝認為對某一類事情、某一類案件應當以同樣的標準辦理,就會將那一個自己批示過的“格”上升成“永格”。在縣令、刑部官員等司法官員辦案的時候,一般的“格”是不需要遵守的,只需要遵守“永格”即可。
最後一類被稱作“式”,也就是程式法方面的規定。這樣的規定雖然比較簡單,但是記憶也是一個大問題,需要的時候雖然可以現時再去翻閱,但是就怕記憶不熟沒有找到相應的規定。
這樣的“式”雖然簡單,但也是絕對不容出錯的。新任縣令、刑部官員、大理寺官員、御史臺會審司等各司官員也需要對其進行重新學習,否則難以適應工作需要。
<大晏律例>雖然每個學子都會進行學習,但是其他的“令、格、式”都是新任官員需要學習的事項。因為在他們十多年的科舉學習生涯當中,是絕對不會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的。
這些“令、格、式”的存在,就很考驗官員的能力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無窮無盡地學習各類法令,還能對其熟練運用,所以一個職業就應運而生了——刑名師爺。
這些刑名師爺因為在科舉一途之中難以寸進,無法直接成為大燕朝的官員,所以他們便換一條路走,將大量的精力都花在研究“令、格、式”上。他們通常會花費好多年的時間對其進行分類、整理、記憶,或者歸類並研究。他們對姜大晏朝幾十年來發布的“令、格、式”等爛熟於胸,並且能夠在辦案之中熟練運用,是每個縣令大人審案時候不可缺少的幫手。以前的蔡思瑾身邊也少不了刑名師爺。
大晏朝這些散落的“令、格、式”的存在,也是大燕朝這麼多刑名師爺存在的基礎。可以說,縣令大人離開了這些刑名師爺是審不了案件的。
熟能生巧對於刑名師爺來說一樣,對於刑部和大理寺官員、對御史臺會審司的人,以及蔡思瑾來說也是一樣的。這些人和如今的蔡思瑾一樣,均需要對“律、令、格、式”爛熟於心,可以說,這是他們吃飯的東西。
蔡思瑾前世多年以來的審案經歷讓他對大燕朝的“律、令、格、式”非常的瞭解。所以他在看這段時間以來辛享寧給的案件資料的時候基本沒有什麼障礙。
甚至蔡思瑾的進度之快還讓辛享寧十分的驚訝。辛享寧當然不可能知道蔡思瑾前世的的經驗和歷練,只以為蔡思瑾天資聰穎、非同凡人,對蔡思瑾更加看重了。
可惜蔡思瑾蔡大人是不知道這個美麗的小誤會的。
現在的蔡思瑾並不為自己的進度快而沾沾自喜,這樣的進度對於他自身來說完全是應有之意啊。他的心中始終還是記掛著鄒學武的那個案子,一心想要知道下文。
等待的時候覺得時間特別的漫長,蔡思瑾感覺自己等了很久,實際上也才過了一個月。這個時候大理寺那邊傳來了訊息,說是大理寺要會同刑部、御史臺重審一次犯人鄒學武,再進行一次三司會審。
辛享寧這個御史臺的會審司長是肯定要去參加此次的三司會審的,同時呢,辛享寧也邀請蔡思瑾和他一起去參加這次的審訊。蔡思瑾自然欣然答應了,他對三司會審非常感興趣,同時對鄒學武一案的後續也非常感興趣。
因為之前有辛享寧的提醒,所以蔡斯瑾對於這次大理寺、刑部的審訊懷有忐忑不安的心理。對大理寺和刑部也不敢像之前那樣全然信任了,而是不管看著什麼證據都帶著一絲懷疑的眼神,心中的那根弦始終是繃緊的。
鄒學武這麼大的一個案子,辛享寧也邀請了會審司其餘的人一塊兒去大理寺旁聽。但是會審司其餘的人紛紛都稱“不想去聽,不感興趣,不願沾手”,否認三連,一個的頭比一個搖得快。
這群可愛的同事們堅決堅定地表示自己表示對於職責範圍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一點兒興趣沒有,堅決不參與這一灘渾水。
他們的態度讓新人蔡思瑾驚訝不已,但是卻完全合乎辛享寧的預料,辛享寧還是笑眯眯地全部同意了,一點兒也不會強人所難。
於是御史臺會審司這邊便只有會審司長辛享寧帶著蔡思瑾去了大理寺。
因為鄒學武這個案子鬧得沸沸揚揚,連皇上也驚動了。所以這一次三司會審的時候,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御史大夫詹明江也決定參加。
這樣一來,御史臺參加的總人數就是三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蔡思瑾還是感覺很可憐的樣子。特別是他們三個人來到大理寺之後發現刑部來了二十幾個聽審的官員,大理寺更是四十個人全員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