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謝知搖頭,那麼冷的天氣出門幹嘛?
“你這丫頭,整天都不愛動,也不知道你怎麼這麼瘦的。”謝寧馨嫉妒的看著侄女消瘦的小身板。
謝知呵呵一笑,我運動的時候你們沒看到啊,“阿姑,你把荷包給我,我下午讓大哥給你送。”謝知準備溜了,免得被阿姑抓著出門。
謝寧馨如何不知她的脾氣,又好氣又好笑的點著她額頭,從繡簍中取出一隻繡工細緻的荷包,謝知看著荷包感慨阿姑對賀君行是真愛,不然怎麼會做這麼細緻的荷包,可傷眼睛。謝知從謝寧馨院中回來,從懷荒來的兩個管家已在外院吃飽喝足,梳洗完畢,穿戴的整整齊齊的來拜見謝知。
謝知坐在垂著簾子的花罩前問兩人姑父、姑母的身體情況。謝知滿七歲以後,見外人都是如此。其實時下風氣並不保守,女子可以隨意外出,哪怕外客來家,女子也能同男客同桌吃飯。但謝知不同,她將來是要入宮的,即使宮裡皇太后可以養面首,也沒聽過有妃子私通的,或許有,但這些妃子肯定都死了,誰讓拓跋家的皇帝各個都強勢。
謝知跟拓跋曜一起長大,如何不知他溫文爾雅面具下那純正大男子主義兼直男癌的想法,行事保守總比放縱好。即使拓跋曜身邊最親近人的、甚至是拓跋曜自己都認為,她在拓跋曜心目中是不同的,謝知也不會恃寵而驕,因為她跟拓跋曜本質是君臣關係而不是愛侶。
管家詳細給謝知說這一年秦家的情況,又把謝蘭因和秦紘的信給謝知。謝知先看阿孃的信,繼父自八年前生完十子八女,這些年再沒添丁。謝知算了算,大概就是繼父跟阿孃成親一年以後,他就不跟侍妾生娃。不過就這樣繼父的孩子也夠可觀了,足足有十八個。阿孃信裡說這些年家裡給秦二郎、三郎和二孃舉辦了婚禮,三人婚嫁物件都是懷荒當地大族的兒女,婚後也挺和睦。
陳留是受尉遲氏刺激,讓家裡女兒晚嫁,秦家的女兒則一慣晚嫁,除了繼父的長女秦珍。謝知也對秦珍的認識僅限於她的名字和秦紹胞妹的身份,別的一無所知,連謝蘭因都不知道秦珍到底嫁了誰?出嫁後過得如何?
秦紹自尉遲氏死後沒有另娶,而是從尉遲氏留下的兩名侍妾中選了一位扶正。這兩名侍妾也姓尉遲,一位是尉遲氏的庶姐,一位是她族妹,扶正的是尉遲氏的庶姐。秦紹同大小尉遲氏生了三子一女,兩個兒子都是庶姐生的,長子過繼到尉遲氏名下。
謝知看完了母親的家常裡短,又翻開秦紘的信,秦紘的信也挺長,他沒說秦家的家常裡短,說了自己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一起去草原巡視夜宿時的感想,謝知一直覺得五哥是被戰爭耽擱的文豪。他要是肯專心鑽研文學,肯定將來也是名留青史的大文化人,起碼也能跟昭明太子、劉勰這樣的人媲美,當然他對農業的熱愛也有可能讓他當賈思勰。
最後秦紘在信封末尾寫上,他這次護送年禮的侍衛大多是秦家軍退下的老兵,雖說大部□□有殘疾,但都可以幹活,忠心也可以保證,從此以後他們就是謝知的侍衛,不再是秦家兵。
謝知心頭微松,她當然不信這些人會真正忠於自己,但是人的感情、忠誠都可以是慢慢培養出來的,謝知現在最需要的是武力震懾。等她培養出自己的軍隊,她就可以不用這些人了。謝知提筆回了兩封信,信件大部分內容是她之前寫好的,少部分是她接到母親和五哥信後再加上去的內容。
她讓婉如把她密封的幾個小罈子送給管家,讓他們把這些小罈子分別送到阿孃和五哥手裡。這些罈子裡裝的是謝知最近新制的紅糖、白糖和冰糖,在這個基本只有麥芽糖的時代,白糖和冰糖無疑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所以謝知需要軍人來武力守衛自己的小莊子。
但小莊子裡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糖,糖只能賺錢,改變不了大格局。她最需要軍人保護的是她剛從胡商手裡拿來的一樣種子,這才是可以改變格局的大寶貝,她所在時代中的華夏,這顆小種子甚至引發了一場糧食革命,它讓華夏當時的都城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龐大帝國,甚至還有人認為,中華帝國因它而失去血性。
不過現在談這些都太遠了,謝知才剛把種子弄到手,她起碼也要在莊子裡培養五六年,將植物習性都差不多瞭解,才開始進一步在自己莊上種植。全國推廣,起碼也要等自己當上皇后、太后再說。
第52章 年前(二)
謝知當年上歷史課時, 背過占城稻的歷史地位,當時只背過一遍,並不走心,真正知道占城稻的輝煌歷史,還是她當年當了圖書管理員,翻到關於中國稻子歷史才知道的。那篇文章說占城稻引起了一場糧食革命,甚至改變了國人的飲食結構,讓大家的主食變成了稻米。
也正是這篇文章, 謝知對占城稻起了興趣, 還特地研究了一段時間占城稻, 據說這種稻種耐旱, 對土地要求也不高,而且生長期短, 在炎熱地方甚至可以二季稻、三季稻,在占城稻的原產地,當地的農民對稻種播種也很簡陋, 不施肥、不澆灌, 就這麼放任其生長還能長出稻米,所以中國宋朝引進後國家糧食充足起來。
也有人說因為有了占城稻, 中國皇帝解決的民眾飽腹問題,所以讓中華民族失去血性。當然這觀點謝知是不贊同的,占城稻是讓中國糧食大增, 但是還沒有解決真正糧食問題, 就算是清朝引進了玉米、番薯、土豆不也沒有解決糧食問題。玉米和番薯吃多了都會讓人不舒服, 只能在饑荒時填飽肚子,土豆倒是可以當長期主食,但也沒有改變國人飲食結構。
而且這三種作物比起小麥、水稻都不易儲存,所以國朝最後一個盛世真是盛世嗎?當然這些都扯遠了,說占城稻讓中華民族失去血性,那人一定沒考慮在古代那種交通條件下,領土擴張再大,不能及時通訊,佔了地又有什麼用?而且中國古代還要怎麼對外擴張?本國領土都沒治理好,去佔據遠的基本不可能統治的地方有什麼用?
所以謝知在聯絡上胡商,第一時間就想到占城稻,占城稻的始發地是中南半島之安南、占城、真臘附近,謝知知道真臘在秦漢時是扶南屬國,是柬埔寨的別稱。安南就是交趾,也就是越南附近,無論是柬埔寨還是越南,都是陸路達到的,在漢朝就有人去過。謝知思來想去,要找高產作物,南北美洲的作物是不可能了,占城稻還是有可能的。
她出重金讓那個小胡商聯絡大胡商,把那邊的稻種都帶回來,並且讓他記錄下在當地稻種的播種情況,甚至還讓他帶了當地幾個農民過來,好方便她這邊耕種稻種。要不是看在自己是祖父的孫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