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對於突竭茨人的詭譎動向,兼著副相職務的兵部尚書提供不出什麼見解。要不是今天商燕山突發奇想,兵部甚至就從來沒有注意到突竭茨的左右兩翼竟然是在輪番入寇。被張樸從紫宸殿上緊急招來的禮部與藩屬院的幾位官員都有點莫名其妙。禮部雖然主管著大趙與各國的往來,但主要精力都放在藩國屬國上面,對於突竭茨的瞭解極少,不可能有什麼建議。藩屬院就更是有道理,他們管的是趙地的僚民夷民以及向大趙進貢稱臣的海外藩國,哪裡有空理會什麼突竭茨一一難道突竭茨也是大趙的藩國?同樣兼著副相的禮部尚書還振振有辭地替自己和同僚辯解說:大趙乃冕服採裝之地禮儀興盛所在,泱泱華夏堂堂天朝,對胡蠻夷越等蠻荒化外不識教化者所知了了,本屬尋常;此為古之舊例,自漢唐以來無不如此,不須驚訝,也無庸張皇!
這個觀點立刻得到正堂上所有文官及絕大多數將軍們的點頭贊同。
眼前出現的這種局面,商成一點都不驚訝。從東元十九年春天他在北鄭拿到那幅潦草得近乎什麼都沒有的軍事輿圖開始,他就不再對這種情況感到意外了。他甚至覺得,發生在他眼前的事情很正常;不是麼?雖然《孫子》中早就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迨”,但孫子說的“戰”其實是內戰,這種戰爭中做到知己知彼很容易。因為不管是秦楚燕還是趙魏韓齊,即便彼此以秦人或者楚人相區別,但大家穿的是差不多的衣服,說著同樣的話,看著同樣的書,遵守著同樣的傳統與習俗;這種情況下,秦人想了解楚人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當然很容易,楚人想了解秦人的社會變化,也並不困難。但現在大趙與突竭茨的戰爭是對外作戰,在這種軍事衝突中想要“知己知彼”,沒有長時期的細緻準備,怎麼可能做得到?他覺得,在秦朝以來到現在的幾百上千年裡,唯一能勉強算是“知己知彼”的對外戰爭,大約就只有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漢武帝時期,以及玄奘西行之後的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就是有了張騫和玄奘他們這些眼界開闊敢於犧牲的先驅,漢武帝才可以把匈奴攆到歐洲,唐初的幾位皇帝才能夠把手伸進中亞,然後憑藉著統一的國家、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會、發達的經濟以及無可匹敵的軍力國勢,從而開創出萬古流芳的漢唐氣象。而現在的大趙呢?國家是統一的,這沒有爭議;政治算得上清明,他能體會得到;社會也安定,至少他沒聽說裡有農民鬧起義;經濟更是無可置疑地發達。假如再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保障,蒸騰國勢只在須臾之間,隨之而來的也必然是個足以載入史冊的輝煌時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