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漢王”得寸進尺,滿朝文武心知肚明。
超過八成大臣見怪不怪,其中有一半多多少少懷有期待。
武官沒有浪漫主義,很實際,知道明軍跟“紅旗軍”之間的差距太大了,與之為敵乃是以卵擊石,絕大多數有了投靠“漢王”的心理準備。
有不足兩成文官是那一種“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道德君子。
歷史上就是由於這些人的口水有可能把人淹死,導致沒有決斷的崇禎畏首畏尾。
皇帝不敢公然跟滿清談判承認建奴既得利益先穩住遼東局勢,騰出手專心對付流寇。
在“李闖賊”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而來眼看著殺到京師之時,崇禎又迫於壓力沒有果斷放棄京城撤往南直隸。
要知道當時大明半壁江山還在,把京城暫時丟給闖賊,崇禎去經營南方還有機會。
大明本來就有南北二京,也有兩套班子。
崇禎坐鎮南京未必就沒有翻盤的可能性,最起碼不會因為擁立誰當皇帝自己人內訌,南明也有可能如南宋朝廷那般延續一二百年。
然就是這些道德君子坑死皇帝、坑得大明亡國,卻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彰顯了氣節,讓後人唏噓感嘆,愛恨兩難。
如今以範景文、黃道周、劉宗周、倪元璐、孟兆祥、王家彥、李邦華、施邦耀、凌義渠、吳麟徵、申佳胤等等為首的清流錚臣,都在橫眉冷對。
只不過他們暫時隱忍沒有發作,他們想好了,等“漢王”來到京城之時看看情況而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