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百四十八章:交付

熱門小說推薦

<!--go-->

至強電腦的釋出上市選擇在五一勞動節,不過這時候可沒什麼網路直播的可能,所以全程也就是瑤光電子自己召集旗下散步在各大城市的專賣門店負責人,大家坐在一起正式宣佈至強上市銷售。

如果是三十年後粉絲經濟盛行的時代,倒還可以把錢伯斯這個美國大叔推上前臺包裝一番,只要以後瑤光的產品不出紕漏,把他包裝成影響力不下於喬布的風雲人物都是完全可行。

不過這現實卻很殘酷,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其實都不可能有網路釋出會這種套路。

跟瑤光這邊要在市場銷售的產品選擇在五一勞動節上架不一樣,帝都國務府訂單早在半個月之前就已經裝車啟程,隨同的操作培訓、安裝人員都是精挑細選的業務精英,保證能夠順利完成這批國務府訂單後期工作。

為了確保訂單不出問題,瑤光甚至連這次派去的工作人員都規定要連續駐留在帝都長達一個月,保證對方全部熟悉電腦的全部操作之後才會撤出。

與此同時,汪正國提出的《關於社會範圍內普及計算機操作、運用,建立“電腦宮”的若干建議》也正式隨同進京,檔案中詳細闡明該計劃的優勢,通篇核心思想就是希望政府能夠出面成立一家公私合營的計算機文化公司,負責這個利國利民的產業發展。

如果真是有心人,自然能夠看出這份提案的關鍵之處,在至強系列電腦正式投入國務府辦公使用之後的半個月當中,大佬們徹底見識到ABC-PC電腦的強大之處,這些國家頂級聰明人一個個都開始認真考慮汪正國的建議,各大勢力開始暗中劃分蛋糕。

至於什麼時候能夠全面鋪開“電腦宮”,這個自然就得看帝都首家“電腦宮”的運營效果,考慮到瑤光的排產問題,再加上帝都各大勢力角逐,真正投入運營恐怕都已經是87年底或者88年初。

不過這樣也好,反正汪正國是不用著急了,除了時不時去看看《命令與征服》的開發工作,剩下就是跑到全國各地大學宣傳至強系列電腦,並高調捐助電腦做教學使用。

要確保ABC-PC體系在共和國確立霸主地位,就需要從各方面同時發力,高校教育體系是重中之重,即便是虧點兒小錢搞捐贈,也必須要保證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以ABC-PC為標準。

再次回到蓉城的時候,這已經是中秋時節,老汪早就回南非那邊去主持十號多用途方案的首架原型機下線工作。

不過他暫時還沒有機會從西南動機這邊把青城發動機帶過去,畢竟現在每一具青城發動機都是記錄在冊,在沒能完全國產之前肯定沒可能給南非那邊提供發動機。

國內這邊的十號截擊型建造速度也不慢,在123廠,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廠子里正在總裝超七戰鬥機的首架原型機,但很少有外人清楚在另外一處保密廠房中,十號截擊型已經快總裝完畢。

甚至連截擊型的發動機都已經改成青城的尺寸,既然羅羅方面已經猜到共和國在研發一款F-16同級產品,那這次從西南動機抽調兩臺發動機到123廠總裝車間,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事兒。

汪正國沒有進入總裝車間的資格,包括裡面工人都是從總裝開始就一直吃住在車間裡面,期間不允許走出車間一步,雖然汪正國對這種異常嚴格的保密制度有些不太理解,但既然工人自己都沒有反對,甚至踴躍報名加入,想來肯定也是有其必要道理。

直到飛機完成總裝,並且隔壁超七也同樣要準備下線的時候,123廠這才以參加超七下線儀式的名義邀請軍方大佬前來123廠參觀,白天自然是熱熱鬧鬧的超七總裝下線活動,晚上則是“偷偷”帶領核心領導進入十號總裝廠房。

這次汪正國倒是以發動機供應方的名義進入到廠房當中,周邊工裝裝置該清理都已經清理完畢,廠房正中間就是原汁原味的十號截擊型戰鬥機。

汪正國在看過之後倒是暗自做了對比,和南非方案相比:

上位面十號機翼根部的扭轉角被這次的截擊型保留下來,這是當年殲九時代長時間吹風吹出來的經典設計,能有效減少誘導阻力,緩衝鴨翼下洗氣流對主翼翼根前緣結構持續性的疲勞衝擊。

總的來說,截擊型為了減阻、減重,在機翼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這副機翼很好地詮釋了F-15那句“沒有一克重點不是為空戰而存在”的說法。

至於給南非設計的多用途方案,那款飛機的機翼掛載武器數量多,載荷重量大,再加上老汪也不可能把所有壓箱底的技術全部都拿給南非,也就直接採用了颱風那種簡單粗暴的切尖三角翼,反正多用途設計是需要門門懂,不用某項指標特別突出。

進氣道方面倒是和上位面十號有了改變,作為飛機推進系統的部分,它的設計需要和發動機之間匹配,既然現在的十號已經不再採用AL-31F,當然進氣道也沒必要設計那麼怪異。

本身青城發動機的喘振裕度指標比起同類發動機就要好很多,所以進氣道設計也就更加簡單。

效能要求放寬之後,老汪在南非的時候就是採用簡單二維矩形超音速進氣道設計,直接一刀斜切搞定,彰顯簡單之美。

總體評價,這次十號截擊型外表看起來更順眼,沒有太多不得已而為之的奇怪設計,至於最終飛行效果如何,那還要看後期飛行測試,但想來應該不會太差。

看到軍方大佬一個個流口水的樣子,汪正國倒是在一旁偷笑,就現在這架原型機,那絕對不可能有機會飛上天,畢竟很多關鍵電子裝置都還沒研發到位。

比如最核心的機載計算機,那東西現在就雖然已經研製差不多了,607所自接到任務起,就一直加班加點工作,但可靠性測試都還在進行當中,飛控程式同樣也在和計算機做最後匹配。

按計劃,其實飛控系統最早都要88年才能交付,那這架原型機的命運也只能是供諸位大佬飽眼福之後被綁上“絞刑架”,任由萬惡的測試人員各種虐待,什麼皮鞭、滴蠟都是稀鬆平常。

畢竟飛機靜力試驗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做,按照前人總結下來的套路走,肯定沒毛病。

<!--over-->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