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石遠並不確定這兩件事情有沒有聯絡,但趙文昌的話倒是讓他有了興趣。不過卻也僅僅是有興趣而已,石遠還不至於憑藉此就讓趙文昌這個自作聰明的人來做皇帝的。
“聖上所說的事情我會好好考慮的,天色已經不早了,聖上還是回去歇著吧。”石遠聽過之後這就直接對趙文昌下了逐客令。很明顯,他這個表現活躍的南慶皇帝讓石遠感到了厭倦。
趙文昌當然心有不甘的,可他知道自己爭執下去並沒有什麼意義了。他並不想讓石遠下令自己被人架著離去——總是要保留一點皇帝最後的自尊的。
“聖上現在可以寫詔書了吧?畢竟江北現在還在聖上你的管轄範圍內。聖上只要寫了這詔書,就意味著向天下人宣佈聖上你成了大慶的正統皇帝。而我當然也會在金陵給聖上舉辦一次濃重的加冕儀式的。”
趙武昌眼神有些複雜的看著石遠,他覺著自己有些著了石遠的道了,但就算如此,現在他也只能任憑石遠吩咐。
“饃先生應該已經送回去了,此前饃先生受了些傷,這些日子一直再幫饃先生治療傷勢。所以這才耽擱了些時間。”石遠想了一下,最終還是決定將饃先生的事情告訴趙武昌。當然了,他還是沒有明說饃先生的傷處的,只是用受了些傷搪塞了過去。
聽到石遠這麼說趙武昌還是有些著急的,不過在知道饃先生已經並無大礙之後這才鬆了口氣。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饃先生無大礙是無大礙,可是身上卻少了東西……
第二天郭仁杰開始按照石遠的吩咐讓人從城牆上放下去了吊籃,城下的難民這就像是瘋了一樣試圖乘坐吊籃進入金陵城。一共設了十處,每一個吊籃可以拉上來三個人,一次就可以讓三十個人上來。這樣的數量其實已經很多了,但對於幾十萬的難民來說就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了。
城下的難民就像是瘋了一樣開始朝著金陵城擁了過來,幸虧吊籃是郭仁杰讓人用鐵打的,要不然的話只怕吊籃會直接被這些難民毀掉的!
難民之中的青壯在這樣的爭奪之中便具有了明顯的優勢了,哭喊聲,叫罵聲,爭執聲……這一切的一切交融在一起,就這樣形成了一副人間煉獄。
而每一個被救上來的難民,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在用石灰進行過全身消毒之後,每個人帶著兩塊乾糧,就這樣被強行送出了金陵……這是一個讓牲口變成人的過程。
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人想要生事的。他們以為憑藉著人多就可以在金陵城掀起風浪,去搶,去燒……但等待他們的卻只是身首異處的結局。
而就在金陵城南正是一副人間煉獄的時候,金陵城中卻並沒有受什麼影響。對於熱鬧的金陵城來說,那些被運往出北門的難民與那些商品完全沒有什麼區別。
金陵城中並不同於往常,因為城中早早就貼出了一張告示,這張告示上面寫到明天將進行大慶皇帝的登記儀式。
雖說大慶皇帝的登基儀式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進行過了,但就算如此此時當人們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卻並沒有感到奇怪。畢竟現在的大慶已經不是從前的大慶了,而且金陵城中的人只知道石遠才是金陵城的主人……如此一來,甚至有人猜測這場加冕是為了石遠而舉行的。
就在金陵城中這個訊息傳的沸沸揚揚的時候,石遠卻召集了金陵城中大多數的掌權者進行了第一次議會的召開。
開會的人包括了現在作為金陵知府的林慕白,包括了作為金陵軍需總務的郭仁杰,包括了百業學院的三名院長白素貞、林映月、柳如煙,包括了身為金陵統將的岳飛……總之凡是被石遠委以重任的人都參見了這次會議。
這場在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會議被稱作金陵會議,而這場由石遠發起的會議則確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便是有關大慶改革的問題,曾經由封建君主統治的封建統治已經結束,大慶將步入全新的民主主義制度。將從金陵、揚州開始進行試點改革。而關於所謂的民主主義制度石遠當然也進行了說明。
大慶將繼續保留皇帝的位置,但皇帝不會有任何權利,更不會參與干涉整治。國家的有關稅收以及政策問題將由議會議員投票決定,議會議員只具有策略的決定權,卻不具有實際的施行權利。還有各種機關單位的籌建與完善……
第二件事情便是有關大慶目前的外敵問題。石遠並沒有隱瞞,將趙武昌所說的那支塞外奇兵的情況告訴了眾人。不過就算如此,包括石遠在內的眾人也還是沒有辦法想象這支所謂的塞外奇兵是什麼樣子,石遠也只能根據自己所知道的亞瑟王做出一個大概可能的猜想而已。
不過好處是現在又蜀中軍擋在最前面,就算是這支塞外奇兵再如何強勢總是不可能短時間內滅掉整個蜀中軍的。因為蜀中軍畢竟是守城戰,相對而言器械就能派上很大的用場的。而石遠也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平定崇州以北的江北區域了。
不過就算如此,對於他來說現在的時間還是十分緊張的。
這場會議開了很長的時間,眾人也終於意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去依賴石遠的,在開始嘗試這種輪流發言,相互辯論的方式之後,眾人也終於知道了議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雖然最終這些事情還是由石遠一個人在發言的。
公曆一年六月十二日,長達六年之久的雙慶統治終於宣告結束了。新的大慶在金陵建都,由原來的北慶皇帝趙武昌擔任皇帝……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第一次民主代表議會在金陵的知府府中舉行,確定了封建君主統治的結束,整個大慶將全面邁入新的民主制度。
金陵會議成為了歷史上社會體系轉變的重要會議,大慶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後世的歷史學者還是喜歡將金陵會議以後的大慶稱作“新慶”。
。m.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