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這種依靠“國王之友”小圈子治國的時代,貴族大臣的私人利益,當然是談判中重要的考量,甚至可能考量的分量還相當沉重。
法國的國務大臣,首先是自己,然後是家族,然後才是國務大臣。
他肯定不可能站在一個超然的角度去真正無私、理性地去衡量所謂法蘭西的全體利益。
況且,誰是法蘭西?這本身還是個問題呢。
就像是最簡單的東方貿易,是好望角以東壟斷專營代表法蘭西的利益?還是開放好望角以東的私商貿易代表法蘭西的利益?
中小資本和大資本大銀行家大貴族,誰才是統治階級,這都還處在內部掐架的狀態呢,又哪來的法蘭西的利益呢?
是以,舒瓦瑟爾的自我利益,以及他背後的利益集團,都使得這場談判,對大順極為有利。
或者說,因為印度發達的工商業,以及法國的重商主義傳統,使得東印度的利益群體,實力不夠強大。
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分歧的時候,西印度戰勝了東印度、聖多明各戰勝了本地治裡、蔗糖戰勝了茶葉。
所以舒瓦瑟爾等重視西印度的人,才會成為朝廷主流。
這倒也不完全是個人的偶然。
大順雖然地主士紳的利益是保守平且反對對外擴張,但是大順立國之初的刻意分化制衡,塑造了大順統治階層的分化,使得大順有“內外分管”的基礎,也為此時大順對外擴張打下了基礎——只要不徵“遼餉”,用的是“外”部的錢,那麼內部本身的反對也就是沒什麼實質力量的嘴炮道德反對,沒什麼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