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五四時期胡適與蔣夢麟曾在上海同訪孫中山,已聽過孫中山談論的政治設計,即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建國方略”,以及它的哲學基礎“知難行易說”。國民黨取得政權後,奉孫中山為“國父”,又稱訓政是秉承孫中山《建國大綱》遺教。這不能不使胡適對孫中山“知難行易”說提出異議,於是便發表長文——《知難,行亦不易》。

因為文章較長,我們不妨化簡如下:

(一)孫的“行易知難說”的動機:胡適引用孫中山的原文,指出孫中山提出“行易知難”的學說,是因為他認為革命的不成功,主要是由於人們相信“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古說,影響了人們做事的信心。

(二)行易知難的十證:列舉了孫中山給出的十項證據。胡適評論說,“中山先生的意思一面教人知道‘行易’,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難’。”

(三)“行易知難”的真意義:在這一部分,胡適分析說,孫中山認為人可以分為三系:先知先覺者、後知後覺者、不知不覺者。他們分別對應發明家、鼓吹家和實行家。所以“‘行易知難’的真意義只是要我們知道行是人人能做的,而知卻是極少數先知先覺者的責任。大多數的人應該崇拜知識學問,服從領袖,奉行計劃”。

(四)胡適對“行易知難說”批評:“行易知難說的根本錯誤在於把‘知’‘行’分的太分明。”“絕大部分的知識都是從實際經驗(行)上得來:知一點,行一點;行一點,更知一點,——越行越知,越知越行,方才有這點子知識。”“中山先生志在領導革命,故倡知難行易之說,自任知難而勉以行易。他不曾料到這樣分別知行的結果有兩大危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